当前位置:主页 > 故事 >

悬崖上的求学路

2016-05-26 21:42:06|已有人浏览
走崖壁,爬藤梯,用2个小时,从学校到达“悬崖村”。生活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15个孩子的上下学经历让人震惊。媒体与大众很难想象还有人生活在连安全都保障不了的环境里,然而,凉山“悬崖村”仅仅是中国广大山区的一个缩影。

图为“悬崖村”的孩子在回家路上。摄影:新京报 陈杰

很长时间以来,新疆喀什皮勒村和外界的联系渠道就是索道和骆驼。孩子出门上学,先要翻越村口一座陡峭的大山,之后再过一段近200米的索道,然后再骑着骆驼过河,在悬崖和乱石中走2到3天,才能到达县城的寄宿学校。由于道路不通,导致皮勒村没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通信信号。村民照明、看电视依靠太阳能光伏设备。用水则要去山脚下的河里挑,打电话只能用村委会惟一的一部卫星电话,电话费是一分钟一元钱。“新春走基层”活动组报道了皮里村孩子的艰辛上学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政府通过实施"通达工程",让皮勒村彻底告别不通公路的历史。

湖南桑植县张家湾村的余启运兄妹,每月都要上下攀爬这样的天梯,艰难行走在家和学校之间的这条唯一通道上。央视报道了余启运兄妹爬天梯上学的情况,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图为2013年,余启运兄妹爬天梯上学。2014年,一条新修的安全便道通到了余启运的家。视觉中国

贵州毕节半坡小学座落于半山腰,附近耿官村的孩子每天不得不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跋涉,前往学校。山路一侧是悬崖峭壁,一侧是万丈深渊。一些路段的宽度不到0.5米,孩子们只能排成一列赶路。视觉中国

图为2008年10月15日,位于大渡河大峡谷的古路村,几名教师在这里孤独的教育学生。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天天都会经过悬崖上凿出的上学路。东方IC

云南省丽江永胜县期纳镇小坐落于险峰峡谷中,当地一位女老师这样形容这地方的险:“我家就在下面,每学期我回一次家都得坐在半路上哭一次。”在太平小学,大部分孩子每周从家里背柴米自己生火做饭。中村小学共17人,学生全部走读,中午饭有些学生自己带冷饭,有些直接就不吃,饿到放学才回家。经过媒体报道后,公益组织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免费的午餐。图为2011年6月14日,半路上喝水的小学生。 摄影:黄兴能 视觉中国

2007年,为了上学,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的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溜索往返怒江两岸。央视《感动中国》报道以后,第一座爱心桥在这里正式投入使用。2008年,第二座和第三座爱心桥在这里建成。视觉中国

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是广西藤县古龙镇陈平小学的一个教学点,有80名学生。其中有30多名学生的家与学校之间,隔着一座水库。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这30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撑着竹筏,渡过约500米的水面去上学。每天两次来回,就是2公里。如果撇开水库绕道行走,每趟得多走4公里的山路,每天两个来回得多走16公里。于是,撑着竹筏上学就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时间久了,也有孩子掉进水中,但“孩子们大多都会游泳,幸亏没出事。”视觉中国

2009年3月3日,武汉市黄陂区蔡店乡姚蔡河,学生踩着石头过河上学。姚蔡河上面一座连通两岸的小桥于2008年7月2日被洪水冲垮,此后一直无人修复。附近300多名孩子只好趟河去上学。视觉中国

2009年11月3日,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乡麂子渡村一位小学教师背着年幼点的学生,年龄大点的则手牵着手、光着脚踏着冰冷的河水一起渡河。该村约300名学生就读于麂子渡村小学,需要过河上学的学生有几十个。据了解,当时,当地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未能修桥。视觉中国

乌鲁木齐市115小学是附近3个村的学生唯一可以就读的学校。巴特尔汗的家离学校有6公里的路程,由于巴特尔汗的家在山里,道路崎岖校车进不去,每周一,巴特尔汗都得早早起床和同村的姐姐一起翻山越岭钻过一条隧道走到有校车的地方去上学。隧道里比外面的温度低很多,常年黑暗,电筒是小学生们必备的工具。视觉中国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地处大石山区深处,孩子们需要翻越悬崖,攀爬木梯(当地人称之为天桥),在崎岖的山路上走1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图为2012年9月3日,孩子们背着各种生活用品去学校。经媒体报道后,县里投入130多万元修建砂石路,孩子们步行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学校。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韦富能的家曾住在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马鞭山瑶寨,一个位于千米山坳之上的村寨,环境险恶,山寨村民生活极其贫困。过去,韦富能和哥哥、妹妹上学需要沿着悬崖峭壁,翻越两个山坳,花费近两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媒体报道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马鞭山瑶寨的几户人家都已经搬迁到了山下的马路边。右图为2010年5月15日,韦富能的哥哥韦富喜从悬崖边的天梯上爬下,准备下山。左图为2014年4月16日,韦富能(左)和妹妹韦秀妹走在上学的路上。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有一处300米长的半山悬崖,这是屯里10多名小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孩子们以前上学路上得花费半小时。经媒体报道后,当地政府在悬崖处安装防护栏、筑水泥台阶、架铁梯,确保学生安全。右图为2012年9月5日,孩子们走在上学的路上。左图为2013年5月28日,孩子们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社会的热切关注,以上惊险的景象大多成了历史,这与政府重视程度和资金有关。但四川“悬崖村”的情况更极端更复杂,并非钱就能解决问题。昭觉县委办公室秘书吉克劲松认为,目前大家迫切需要解决交通问题,其次是整体的发展规划。图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勒尔村,孩子们在放学路上休息。摄影:新京报 陈杰

相关阅读文章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