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习 > 育儿教育 >

培养“差生”的父母的四大特性,说的是你吗?

2017-03-21 10:55:11|已有人浏览

  

  每次考试都垫底!”

  “说自己努力了成绩却从来没有进步!”

  “数学又考了不及格!”

  “别人都能学好,怎么就你不行?!”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猪脑子?”

  ......

  对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而言,这样的话应该一点也不陌生,父母和老师仅仅用考试成绩这一项标准,就给他们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差生“?

  宽以待己的父母

  一些父母嘴里“老子”、“妈的”之类的脏话不断,自闭狭隘,消极颓废,三观不正,自私自利……但是孩子稍有顶撞就一大嘴巴子呼上去。

  一些父母的生活方式无趣至极,整天除了麻将扑克就是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生活过得一团糟,但是孩子多上会儿网他们就气的要砸电脑。

  一些父母不思进取,怨天尤人,觉得自己是块金子却遇不到伯乐,于是就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

  

  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是“被差生”了。

  不得不承认,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的缺点和优点,都会在孩子身上清楚的投射,教育孩子之前,请多反省自己。

  推卸责任的父母

  “老师,孩子打游戏入迷,我说他也不听,麻烦你费心管管他。”

  “老师,孩子周末贪玩,作业没完成,你使劲批评他,让他长点记性。”

  “老师,孩子非要带手机到学校,你注意看着别让他玩游戏。”

  “老师,孩子在家不学习,反正我也管不了他,我把他送到补习班去了。”

  ……

  经常听到一些“差生”的孩子家长如此和老师交流,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理直气壮的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老师。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要把孩子教育好,教不好就是学校的问题。

  但是作为最了解孩子心性的人,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不应该考虑“我改如何帮助他”吗?别忘了,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学在眼里,当家长都可以轻易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又如何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呢?

  当家长能够自省自律,愿意以最大的热情陪伴孩子在生活中迎接挑战,一起披荆斩棘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撕下“差生”的标签。

  坚持惩罚式教育的父母

  这类家长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不懂如何赞美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坚持以批评指责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当孩子犯错或者遭遇失败的时候,他们选择责罚甚至谩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当孩子获得进步或是成功的时候,他们选择不屑甚至打压的方式对待孩子。

  在这类的家长眼里,孩子是“夸不得的”,似乎一丝赞美就能让孩子自信心爆棚继而停止努力的步伐,只有时时刻刻提醒孩子的不足才能刺激他们继续努力。

  

  事实上,批评式教育并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养成。对于学习速度慢的孩子,学校成了一个痛苦的地方,老师和父母的苛责和批评,一点一滴地瓦解着孩子的自信心,直到荡然无存。当孩子认定自己是一个不够聪明,记性不够好,反应不够快的人的时候,是否会安于现状,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呢?

  另一方面,批评式教育同样也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在批评和否决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你让我学,我偏偏不学”的逆反心理,他会因为抗拒父母而抗拒他们所说的一切,从而拒绝接受父母的一切引导和劝诫,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与家长敞开心扉,进行有效交流的原因。

  与其一味的负面表达自己的关怀,家长更应该做的是接受孩子暂时的不足,帮助孩子发现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一起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正面关怀的时候,他们会更愿意做出积极的改变。

  过于功利的父母

  “大家都在报补习班,我的孩子也不能落下。”

  “什么专业就业前景最好,我的孩子就报考什么专业。”

  “学音乐有什么用?好好学数学考高分才对。”

  这类家长往往被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占据了思想,孩子是否能够获得乐趣,往往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乐队,绘画,舞蹈这样的兴趣爱好在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的眼里都被定义为“不务正业“,甚至是成绩差的孩子才会去干的事情,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变成了考试成绩和班级排名,在这样的教育思维下,孩子们鲜活的个性被泯灭,变成一个个大小一致、长短相类的“桶中豆芽”。

  那些所谓的“差生”,或许是一个个被名次和分数遮盖住的绘画天才,舞蹈家,运动员......

  所以何不放下那些功利的想法,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呢?

  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即使他(她)不完美,不够优秀,但一定会拥有最快乐,阳光,独立的人生。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