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故事 >

他6年零收入,躲进深山,却把300块的土卖到了30万

2017-06-22 00:08:55|已有人浏览

  他赌的,

  是人生。

  柴烧第一人

  田承泰家,

  在台湾苗栗南庄的深山里。

  错落有致的几间房屋,

  被浓浓的深绿色包裹着,

  几缕炊烟从间袅袅升起,

  颇像古代世外高人隐居之地的样子。

  

  当然,

  作为台湾柴烧第一人的田承泰,

  绝对也算现代的一方高人,

  他的作品是柴烧界、

  唯一能上拍卖的大家,

  其价格远超一般市面的柴窑作品。

  

  

  但其实,

  40岁之前的田承泰,

  对柴烧丝毫不了解,

  完全是一个门外汉。

  生意上的失落迫使他开始新的尝试,

  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柴烧,

  从此便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从那时到现在,

  他在近三十年的柴烧生涯里,

  所取得的成就,

  已经足以让他的名字,

  在中国柴烧历史上,

  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制陶方法,

  拥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主要用薪柴为燃料

  烧成陶瓷制品,

  烧窑难度相当高。

  

  与一般陶制工艺相比,

  柴烧作品不施任何的药釉,

  其色泽完全来自于

  土、火、灰的交汇与融合。

  

  窑内的落灰依附在土坯之上,

  在高温的烧制下,

  形成了色泽温实,

  层次多样的自然灰釉。

  

  这个过程十分不易,一吨的木头烧十五天才能烧出九台斤的灰。然后把这些灰拿来当釉、筛、洗,光洗这一道工序就要进行九次以上,因为它含强碱,要洗得很干净,再把它晒干。

  

  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地方烧。

  一些陶艺家都住在公寓里,

  没有适合的环境可以去做,

  因此台湾当时有很多做陶艺的大师,

  却没有一个人做灰釉。

  

  所以,事业伊始,

  田承泰就碰了一鼻子“灰”。

  没有老师教,

  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而光这个“灰”,

  一摸索就是六年。

  

  这六年里,

  他没有任何收入,

  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妻子维持。

  

  皇天不负有心人,

  在倾注心血之后,

  田承泰终于迎来了,

  重要的转折。

  动图

  

  那一次,

  他带着几个茶碗去找了一家店。

  店老板一看到他的作品就说,

  你的作品我可以接受,

  有多少我全买了。

  

  独自蛰伏于黑暗的岁月,

  一瞬间绽放出明艳的光彩来。

  田承泰非常兴奋,

  马上跑回家跟妻子说,

  “店不用开了,

  我做陶就可以养活你们了。”

  几年之后,

  田承泰卖掉了台北的房子,

  回到故乡台南苗栗南庄,

  买了块地,打算盖上房子和窑厂。

  

  为了熟悉柴窑,

  田承泰和妻子,

  跟着在日本学柴烧,

  回台湾后自己盖窑的简铭照,

  学了整整一年。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柴窑的温湿度、压力、气温的变化,

  还有风力压力,都完全掌握之后,

  夫妻俩回到南庄,亲手盖了柴窑,

  正式开始柴烧生涯。

  

  揉泥、拉胚、修胚,

  固定成型,

  接着就是叠窑。

  

  叠窑不是随便把作品摆到架子上去就可以。摆之前要考虑好火的路线,比如,这件作品摆这里,火可能会从这边过来,那要哪件作品来挡,什么作品来遮,这都是有学问的。

  让火从作品的哪个部位窜过,直接决定着烧出来之后,它身上的纹理和颜色。

  

  烧窑,无疑是,

  柴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一旦开始,

  几天几天就需要24小时有人守着窑,

  必须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

  半点也马虎不得。

  

  烧窑开始,

  第一天,

  点火低温烟熏,

  等薪柴释放出来的碳素

  填满土坯的毛细孔,

  土坯表面呈现出碳素的黑色后,

  方可继续升温,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持续30个小时。

  

  第二天,

  加柴升温。

  

  

  第三天,

  持续升温。

  

  第四天,高温猛烧,

  此时温度已经达到,

  约1250—1280摄氏度。

  

  

  当温度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后,

  窑内火与灰、

  土逐渐融合成釉,

  茶盏、茶碗的颜色,

  开始发生变化。

  

  最后是入炭、封窑,

  最危险的时刻,

  也就是此时。

  

  投炭过程,

  火苗蹭得会窜出几米多高,

  投炭的人反应稍慢,

  就要被炭火烧了眉毛。

  但危险往往蕴含着

  意料之外的魅力。

  

  

  漫长的烧窑过后,是更为漫长的开窑等待,一般需要7天,必须耐下心来。

  在最初几次,急于看到成果的田承泰,在气温下降到250度,就跑进去,抓了一个就冲出来。结果刚拿出来,啪,碎了。

  

  即使完整等待7天才开窑,

  结果也不一定尽如人意。

  为了能够做到最好,

  不满意的作品,

  田承泰选择回窑再烧。

  

  回窑,

  如果烧成功了会很漂亮,

  不成功就是开裂毁掉。

  每当此时,

  田承泰都把自己称作赌徒,

  哪怕一窑最后只剩三十件,

  他也依然执着。

  他有的作品,

  曾在窑里面烧过五次。

  

  正是这种执拗的钻劲,

  正是这种“赌徒“的心态,

  造就了田承泰质朴

  而又纯粹的柴烧作品,

  成就了他积极不失深刻的匠人精神。

  

  

  经他之手所烧制的,

  每一盏茶盏、每一只茶碗,

  都是传奇,而他本人,

  更是匠人中的一个传奇。

  一窑过后,

  田承泰便去过上一段闲云野鹤的日子,

  出去拍拍风景,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正如他崇尚着原始的柴烧工艺一样,

  他也热爱着这世界最本真的姿态。

  

  “如果今天云彩很漂亮,

  我们就不工作了,

  因为云彩不是每天都有。”

  

  现在研究柴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田承泰经常会遇到后辈,

  来请教能“赌”出好作品的秘诀,

  但其实,哪有什么秘诀,

  你只要多付出一点,

  它就会回馈给你。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