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故事 >

为了传统的现代复活:一个柳编手艺人的40年

2017-01-12 00:20:58|已有人浏览

对有些人而言,

撑起生活和热爱,

一根柳条足矣。

···

临沭柳编

  杞柳,一种普普通通的落叶丛生灌木,没有花香,也不结果实。然而在有缘人手里,小小一根柳条,就会幻化成各种精美的日用器具和艺术品。

  山东临沭,这个依傍临沭河而生的小城,就是一座“柳编之都”。临沭河孕育了大片青翠的杞柳林,心灵手巧的临沭人则“靠柳吃柳”,将柳编发展成一种技法复杂、产品丰富的成熟手工艺。

  

(临沭人大规模种植杞柳,用以编柳。)

  杨进邦就是一个临沭柳编人。

  今年63岁的杨进邦,从事柳编行业已经超过40年,创作的柳编作品多次在山东省、全国获奖,2008年被评为临沂市工艺美术大师。

  据杨进邦介绍,临沭柳编的历史,要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唐朝,当地更有村庄因为柳编而得“柳庄”之名。

  

(柳编工具和部分柳编产品)

  出生在农村的杨进邦,成长在一个柳编氛围浓厚的环境里,从小跟着村里的老人就学会了编柳。但他真正开始以柳编为职业,是从1976年开始的。当时从事雕刻美术工作的他,因为临沭要发展柳编产品的进出口事业,而被抽调去进行柳编产品的设计创新工作,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柳编的技艺深厚复杂,有着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等5种技法。从杞柳的种植、收割、脱皮,到编底、编帮、收口的整个加工制作过程,都需要手工或者半手工完成,对手工艺人的技术要求很高。

  编柳需要心诚,偷一点懒,耍一点花招,就会在成品上体现出来,比如筐的帮编得不够均匀,或者筐的底编得不够平整。这是一项需要一心一意的手艺,非常需要匠人精神的手艺。

  

  

(杨进邦在编柳。)

  现在临沭的柳编产品已经有上百个系列、一两万个品种之多,大的产品系列就有吊花篮系列、提篮系列、盘子系列、洗衣筐系列、园艺系列等等。

  但杨进邦从不满足于既有柳编的产品类型,他进行柳编产品设计创新的理念非常清晰,“我们要通过开发柳编的新材料、新编法、新用途,从而拓展柳编的新市场”。

  他也从不拘泥于柳编本身闭门造车,而是从非常多的工艺门类中汲取设计灵感,“我很多时候会从藤编、铁艺、雕刻、剪纸甚至平面设计中汲取灵感,作为参考。有时候觉得这个剪纸的图案、造型不错,就会试着用柳编去编一下,做出柳编艺术品,能具有观赏价值”。

  杨进邦设计出来的柳编艺术品有动物系列,比如十二生肖、孔雀、凤凰等,也有物件系列,比如摩托车、石磨、碾盘等。

  

  

  

  

(杨进邦设计的部分柳编艺术品。)

  尽管从事了一辈子柳编创新工作,设计出了无数种新的柳编产品,但这么多年来,柳编失传的隐忧一直没有从杨进邦心中抹去。“我很担心传统的编制技法会失传,像箢子、簸箕的编法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60岁以下的基本都不会了。”

  为了抢救临沭民间的一种传统柳编技法扭编法,杨进邦设计出了柳编葫芦、花瓶,“我必须要设计出可以产生市场效益的产品,像柳编葫芦已经基本打开市场了,扭编这种技法也就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杨进邦在向中学生传授柳编技法。)

  “在临沭,比我技术好的人多得是,但我热衷于传授,不管谁想学,我都愿意教,能多教一点是一点。”尽管如此,杨进邦还是深深地担忧柳编的未来,“我小时候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的是皮影戏,现在年轻人在手机、电脑上到处都能看,还有谁看皮影戏?”

  一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除了杨进邦这样孜孜不倦进行手工艺产品设计、创新和传承的手艺人,更需要大的机构和平台的介入。

  正是为了抢救像柳编这样的民间手工艺,淘抢购和天猫美家携手推出了“中国匠人”系列推广活动。不光是柳编,“中国匠人”还会借助阿里集团的平台资源和产业生态,继续发掘更多的中国手工艺,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手工艺产品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到质优价廉的工匠级产品,也真正助力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复活。

相关阅读文章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