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故事 >

这个85后姑娘,创造了不一样的古风国画,点沙成金,美得惊人!

2017-01-26 22:04:53|已有人浏览

美是最终目的,

却能用千万种方式来实现。

···

点沙成金

水汽氤氲,

意境悠远。

继承水墨风骨,

却不是用水墨画就。

这是国内著名沙画师罗寒,

独创的彩色沙画。

《彩云之南》

景物已经唯美,

人物的神态,

更能吸引观众去探索。

也许和他们对话,

能读出遥远动人的故事。

罗寒纤手一扬,

在画台上撒下一把沙子,

手指轻轻一抹一点,

女子的娇丽面容,

瞬间出现在眼前。

沙子继续在指尖流下,

随着手臂的错落舞动,

厚沙之处就是高高的云髻,

再点缀上牡丹色彩沙,

倾城绝色的杨妃,

翩然而出。

罗寒生于1985年,

自小学习国画。

几年前,

第一次听人描述沙画后,

她就不可抑制地被吸引。

自己跑到市场买材料,

然后搭个简易粗糙的画台,

尝试着完成了第一幅作品。

沙画在国内出现时间不长,

罗寒并没有其他方式借鉴,

一切都靠自己探索学习。

最开始画的很丑,也很慢。

好在有深厚的绘画功底,

又勤奋好学,

经过反复练习,

渐渐地就越画越好,

速度也变快了。

她彻底爱上了沙画,

并愿意将此作为终身事业,

还多次相逢恨晚的表示:

“要是早几年知道沙画就好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幅沙画作品的表演,

也许就三五分钟,

可罗寒在此之前,

却要花费无数天的准备。

从故事的基本构思,

舞台音乐的配合,

每幅画面的连贯性,

到纸上勾勒画草稿,

最后反复在沙画台上练习……

罗寒陪着这些沙子,

在灯光下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沙画像是给罗寒打开了

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

传统的绘画,

是一个静态过程,

一幅画的完成就能持续永久,

沙画的特别之处,

就是它的动态,连贯和瞬间,

画面之间的切换越是丰富自如,

沙画表演才会越好看。

一次的作画练习中,

罗寒无意间灵思一动,

“能否把花儿画成彩色?”

传统的沙画用的全是黄沙,

画面一色单调,

或许可以加入彩色沙子,

让沙画的画面感更加丰富起来。

然而,实践想法困难重重。

彩色沙子价格昂贵,

不能重复使用。

沙子颜色搭配,

需要花费更多心思谋划,

叠加,深浅的表现,

多彩画面的切换......

如果掌握不好,反会弄巧成拙,

这一切都比采用单色沙子困难得多。

但她并没有因为种种原因,

放弃这个想法,

而是尽最大努力去尝试。

一次表演结束,

舞台下的观众反应热烈,

好评不断。

这让罗寒更加坚定了自己,

用彩沙作画的心。

她不断对沙画进行创新,

更把国画的画法融入沙画之中,

首次提出并且创造了另一种国画,

——中国彩色沙画。

她的彩沙画,

意境优美,自然生动,

把中国元素搬上舞台,

传统与时尚碰撞出,

看过的人,

无不惊艳于中国风的非凡魅力。

2012年,

她受邀参加央视某节目,

彩沙画第一次亮相电视媒体,

收到很大反响。

自后罗寒名声远传,

各大卫视争先邀请她去表演。

黎明,辛晓琪等艺人,

还有各大电影电视剧,

纷纷邀请她合作。

音乐缓缓响起,

舞台四周的灯光变暗,

光亮只集中在一处,

罗寒开始她的作画表演,

仿佛此刻的天地间,

只有她一个人,

以及这些流动着的沙子。

绘画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出名之后的罗寒,

仍没忘记自己的初心,

平时商演不断的她,

在难得的休闲时间里,

也会画画钢笔画,练练性子。

因为热爱,

所以不知疲倦。

从2009年成立沙画工作室到现在,

8年的时间,

罗寒已经创作出了《莲》《江之南》

《月下独酌》《彩云之南》

《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多部代表作。

这些沙画,

无一不美得令人震撼,

更想把它们保存起来,

长久定格欣赏。

可是,沙画最动人的地方,

也是最后的那一抹,

所有的美瞬间即逝,

一切都不可再挽回。

大美之物,转瞬即逝,

昙花一现,流星一过,

世间好物好似都是如此,

瞬间的美最动人,

也最短暂。

而一捧黄沙,

经过沙画师的精心雕琢,

竟然拥有了无穷的生命力。

它们伴随着音乐起舞,

时而优雅柔美,

时而粗犷狂野。

上一秒还是小桥流水,

下一秒就到了漠北草原。

沙还是普通黄沙,

只不过换了个用处,

就变成了“金子”。

人亦是如此。

我们大多普通、平凡,

但不必妄自菲薄,

如罗寒所说,

找准自己的实现方式,

都会有各自的灿烂。

《莲》

人生,

选择方向比努力,

更为重要。

相关阅读文章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