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故事 >

坚守38年规矩,80后老师辞职卖年糕,年销售破千万,还卖到英国、法国、美国···

2017-03-03 00:39:03|已有人浏览

有一种声音,

声声入梦。

···

俞家年糕

浙江宁波,

春晓镇凤山村。

初春的早晨,

仍有丝丝清冷,

渗入皮肤。

周裕君和家人,

却早已,

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村外的山间,

有一眼泉水,

每天叮咚清脆,

往村头的百年老井里,

注入甘甜清冽。

挑一担回去,

是周裕君家人,

每天早上的任务,

首要且极其重要。

这份任务的完成者,

早些年是周裕君外公,

后来是周裕君父亲,

现在是周裕君自己。

“俞家年糕必须用山泉水来制作。”38年前,外公俞存齐定下规矩,至今没人敢擅自更改。

80后的周裕君,

童年里最重要的味道,

就属外公做的水磨年糕了。

外公做的年糕,

爽滑柔韧,久煮不糊,

是他平常最爱的吃食。

年糕团裹油条,咸菜年糕汤,

青菜炒年糕,蟹炒年糕……

这一样样说道起来,

周裕君就口水直流。

十里八村的人也特别喜欢。

每逢村里有大戏,

或者逢年过节,

来买年糕的人,

能把他家的门槛踏破了。

一个年糕团2毛钱,

街坊邻居们,

一吃就是十几年。

外公外婆上了年纪之后,便将这担子交给了周裕君父母。

但到了2011年年底,周裕君的父母却突然决定关店。一是因为做年糕太过劳累,导致父亲腰间盘突。二是机器生产的“僵尸年糕”大幅来袭,手工年糕生意,日渐式微。

周裕君不忍小时候的味道就此消失,便提出回家帮忙。

那时他已经在当地一所重点学校当了9年老师,要放弃铁饭碗,父母当然不同意,强烈反对:“卖年糕是发不了财的,大学生卖年糕说出去多难听!”

只有外公欣喜,

鼎力支持他回来,

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2012年,

周裕君毅然辞掉了铁饭碗,

自封为“年糕团团长”,

在一片反对声中,

回家接手了前途未卜的年糕坊。

想保留情怀,

必须先活下去。

他摸索着,

在网上开了店,

扩大销售渠道。

那一段时间,

每天他都晚睡早起,

守着电脑,

他形容自己,

“活着就是为了听买家上门时,

叮咚的一声响”。

周裕君至今仍清楚记得,

自己接到第一个订单时的兴奋。

虽然只挣了20块,

但激动得他一晚上没睡着。

后来他才知道,

那单是一个朋友偷偷拍下的。

头几个月下来,

网上所赚的钱,

只是杯水车薪。

然而机会就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转折很快就到了。

2012年4月份,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

里面提到有宁波年糕。

借着这股东风,

周裕君的网店,

一夜之间订单量大增。

欢喜过后没几天,

问题又来了。

俞家年糕坊原本,

只有50平米的场地,

无法按时完成大批量的年糕制作。

情急之下,

周裕君同意了,

父亲“订些别家年糕”的提议。

可是别家送来的货,

有的白得吓人,

有的暗沉发黄。

一看就不对头。

他立马叫停,

另租一大场地,

和家人一起,

昼夜不停的把年糕赶了出来。

但急归急,

传统年糕制作的步骤,

一步也不能少。

年糕赶出来之后,

周裕君给所有订单,

包括已经退款的,

都赠一份年糕表达歉意。

结果那些退了款的人,

在尝过以后,

纷纷又回头下了新单。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

和良好的口碑,

才不过短短五年,

俞家年糕的年销量,

已经达到千万,

还远销到美国、澳大利亚、

英国、法国等地。

客户相当一部分是熟客。

有一个客户说,

奶奶是个老宁波,

每次吃年糕都点名要买俞家的,

“因为俞家年糕的味道,

是奶奶童年的味道,

是家乡的味道。”

几年来,

俞家年糕一直遵循传统做法。

30年前怎么做,

现在依然怎么做。

晚稻粳米先用山泉水,

浸泡整整24小时。

之后上磨磨浆。

水磨年糕的关键,

就在于水磨。

它直接决定着,

年糕的口味。

数十斤的石磨,

可以将每一粒粳米,

都研制成最细腻的粉末。

融合着山泉水,

形成乳白色米浆,

闪着光亮,

晶晶莹如玉。

流出的米浆,

用棉布袋装上,

挤出水分,留下米粉,

用古老复杂的扎绳法,

扎紧袋口。

再放到专门的装置里,

压榨出水分。

接着放在板凳上,

用一根竹棍粗粉碎,

再用手进一步揉搓,

直至成粉末状。

把米粉装入木桶,

上笼大火蒸制15分钟。

蒸熟之后,

必须迅速倒出,

放于石臼。

两人合作,

进行搡捣捶打。

一人执锤,

一人翻揉,

稳准快的节奏,

铿锵有力。

“咚!咚!咚!”这声音每天定点,响彻在凤山村寂静的上空。数百次之后,才归于宁静。而此时,年糕也成了。

“千锤百炼”之后的年糕,

分子已经重组,

立即可食。

口感糯而不粘,

柔滑细腻。

也可搓成长条,

晾晒风干。

届时炒、煎、炸、煮,

百味可搭。

在守旧的基础上,

周裕君也频繁尝试创新。

桂林的桂花,

青海的枸杞,

山东的紫薯,

云南的黑糖……

这些全国各地最好的食材,

都被他放在年糕里,

做出了不一样的新式年糕。

但不管怎样,

他都坚持不放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

还常常以自家年糕会发霉而骄傲不已,

那才是“能给家里人吃”的年糕。

“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请我吃年糕。

糖蘸蘸,多吃块;

盐蘸蘸,少吃块;

酱油蘸蘸吃半块。”

这首童谣,

一直深深印刻在,

周裕君的脑海里。

家人做年糕的情景,

也仿佛昨日重现。

现在他还会,

给自己的孩子,

一边唱这支童谣,

一边喂她吃年糕。

俞家年糕,

也要伴随着孩子长大,

成为她的童年,

成为她长大离家后,

乡愁时最惦念的味道。

传承不就是这样?

把最好的东西,

融入下一代的生活,

融进他们的记忆。

热门视频